张德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122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8日

感恩父亲张德生

发布时间:2009-12-18 10:38:39      发布人: 天堂天使

www.xawb.com 2006-10-17 09:40:16 西安晚报   

张德生的女儿王效民。记者王丽摄

张德生和夫人王文在延安。记者王丽翻拍

  “父亲的形象……”年届六旬的王效民女士眯着眼睛,努力回想。在父亲张德生已经过世40多年的无数日子,她无数次回忆,无数次提笔,希望能写出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但每次,她总觉得笔下的父亲形象不够生动,“很忙,很少能见面”,“少父亲的温情,多革命和人生导师的严厉”。

  “我希望大家知道父亲的故事,每讲一遍,我就更深刻地了解他一些。”10月13日上午,王效民手里攥着父亲的照片,告诉记者道。

  “割麦子”辗转向陕北

  1934年10月,时任中共陕南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的张德生受命赴上海中央局汇报工作。随后又奉命送文件给红四方面军,并解决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十六军和中央的联系问题。当时,张德生未曾料到这个使命带给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将会是一场怎样的变故。

  辛苦辗转之后,化名徐洪贵的张德生见到了红四方面军领导张国焘。但张国焘对于从白区来的张德生极不信任,加上张德生与廖承志、潘自力早有往来,张便怀疑其为“反川陕省委的分子”。因此,在接受了张德生带给他的文件和密码后,既不让张德生返回上海又不给安排新工作,并在警卫员的监视下,将其控制了起来。

  就这样,张德生随红四方面军在1935年3月辗转走上长征路。懋功会师后,张德生在李维汉的安排下,调到了红军总部、中央局机关工作。此时,张德生随红军右路军北上,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张国焘因反对北上,坚持带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藏边。

  “走,割麦子去!”这年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还在睡梦中的张德生被李维汉叫醒。长期从事秘密工作的张德生很快意识到这话里有文章,二话没说就跟着走。原来,李维汉意识到张国焘南下、分裂红军的真实意图后,以“割麦子”的暗语带领张德生离开四方面军到了毛主席领导的一、三军团,继续北上的征程。

  化过一险,重新得到组织和同志的信任,张德生被党中央调到陕甘支队政治部的地方工作部开展工作。

  建议陕北成为长征落脚地

  熟悉红军长征史的人都知道:江西瑞金是长征的出发地,贵州遵义是长征的转折地,甘肃会宁是长征的会师地,我省延安是长征的落脚地。但这其中,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曾有过6次变化,陕北是最终确定方案。

  原来,中央原定长征的落脚点是湘西北,后来根据形势发展,曾先后有过创建黔北根据地、川西或者川西北根据地、川陕甘根据地、俄界根据地等多种方案。王效民说,父亲张德生和同为陕西乡党的贾拓夫在“红军在陕北落脚”的决定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北上到达甘南岷县哈达铺后,毛泽东从意外得到的一张报纸上得知陕甘两省红军、刘志丹游击队蓬勃发展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并称“全陕北23县无一县不赤化”。王效民告诉记者,据说这张报纸是天津出版的《大公报》,也有人说是包油饼的报纸,也有人说是当地邮局的。“听父亲说,当时在红军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这张报纸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开会研究到底是北上打通国际路线还是到别的什么地方落脚时有很多主张。由于张德生是陕北榆林人,又长期从事陕西地下党工作,对陕甘边红军近况比较了解和熟悉,就和陕西乡党贾拓夫一起向毛主席进行情况说明。当时,贾拓夫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二人将刘志丹领导陕北红军开展活动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建议党中央到陕北立足。9月20日,根据报纸信息和贾拓夫、张德生提供的情况,毛主席决定“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9月27日,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举行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改变了在俄界创建根据地的打算,决定落脚陕北。不久,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取得联系,并很快突破西兰大道封锁,翻过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了陕甘根据地的吴起,为长征落脚延安奠定了基础。

  “他的严厉多过慈祥”

  1964年8月,邓小平看望在北京医院治疗的张德生时说,“张德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女儿王效民的眼里,这个“革命一生,战斗一生”的父亲留给自己的最大财富就是作为战士的严谨朴实作风。

  初识王效民的人都会惊讶,为何她姓“王”而不随父亲姓“张”。“还不是为了避嫌。”王效民简单说道。小时候,父亲担心身为领导干部子女的她和弟弟会在学校受到特殊照顾,就私下改了姐弟俩的姓名,都随母亲姓了“王”。“他还对我们约法三章:一不准随便进入他的办公室,更不能翻看文件;二不准用他的专车接送;三不准吃小灶。小时候,穿补丁衣服,拿着碗到大灶吃饭是经常的事”。有一次,鉴于王效民母亲王文也是老革命,组织上有意考验培养她,但报告到了张德生那里,他简单的“注意培养本地干部”几个字就将爱人的工作搁置了起来。

  王效民至今记得,小时候父亲并不常讲长征的事情,只是特别高兴的时候才讲一些,也仅仅是为了以长征的艰苦奋斗教育子女,“父亲总说,吃草根、牛皮带非常艰苦,哪能和现在的幸福生活相比!”而且因为父亲总是凌晨以后才回家,王效民姐弟小时候要见到父亲也特别难,以至于至今关于父亲的印象都是“严师多过慈父”。

  “父亲经常说,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就像园丁看见小树有了分支,马上就将它砍掉,否则小树长不成大树,只能当柴烧,不能做栋梁。”王效民自谦说,尽管自己并未成为参天的大树,但在父亲“做事先做人”的教育下,她因自己平凡但朴实的生活至今感恩父亲。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