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麟征避居香港
关麟征在香港,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会见新闻记者,不在报刊上发表任何言论,过着“稳士”式的生活。他“无官一身轻”,以读书、写字为乐趣;生活有规律,洁身自好,每日早睡早起,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对我国古书熟读深研,书法造诣颇深。他的草书曾参加过香港大会堂的展出。
1972年,他在夫人、女儿的陪伴下前往美国、欧洲各地旅游,历时月余,然后返港。1975年4月,蒋介石病故台湾,关麟征束装就道,前往台湾吊唁,经国多次挽留,关终不应。晚年,关麟征妹妹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他在给大陆友人的信中写道“梧枝妹谬获拔擢,尚望兄多多指教,使无负于政府和人民之所托,是为至盼!”关梧枝赴港探亲。在火车站,三十多年未见面的兄妹抱头痛哭,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如何说起。当关梧枝向他介绍大陆解放后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情况时,他兴致勃勃,并且经常插话说:“对!就应该这样办!”关夫人对妹妹说:“几十年来,没见过你大哥这么高兴过。”关麟征对中国共产党11届3中全会后实行的政策表示赞赏。,他关心在大陆的黄埔同学、军界故旧。他希望早日结束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他曾对妹妹说:“我是炎黄子孙,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啊!”
1980年7月30日凌晨1点多钟,关麟征病危送香港伊利莎白医院,医生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发现他胸前伤痕累累,感到惊讶。关夫人介绍说“这些伤痕是他抗日浴血奋战所伤”。8月1日,关麟征逝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都登载了他逝世的消息和简历。徐向前元帅向他在香港的家属发去了唁电:“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唁,诸希节哀。”
关麟征旧宅位于英租界加的夫道,即现在和平区长沙路95号,由和平区房管局办公使用。关麟征旧宅曾由其家眷常住,他也住过几次。旧宅是一处砖木结构的英格兰庭院式建筑,占地面积1608平方米,建筑面积2708平方米,有主楼、配楼、后楼各一幢。主楼朝西南,三层,立面一侧为独特的半圆形。楼内房间宽敞明亮,钢窗、菲律宾木地板、实木门,室内天花板上有方形和圆形灯光灰线,装修讲究。一楼有客厅、饭厅、书房。佛堂位于一楼至二楼转角处,窗朝东北,房间稍暗,有二十多平方米。二楼、三楼主要是卧室和书房,房间较大。配楼为红砖清水墙,房间稍小,装修一般。主楼和后楼之间有平台相连接,后楼的房间进身较小。该处旧宅院落宽敞,院内有草坪、花坛和鱼池。现在,配楼因破旧已拆除,建起新颖的办公楼。
著作有《关麟征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