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
1933年谭锡畴离开地质调查所之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地质教育方面。任教的学校,抗战以前为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抗战爆发以后,他随北京大学辗转内迁到了云南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迁回北平,谭锡畴则接受昆明师范学院的聘请,就任该校博物系主任,同时兼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他所讲授的课程,有地质学、矿床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等,所编讲义材料非常丰富。为了搞好教学工作,凡国内外新出版的地质学和其它有关书刊,他都认真阅读,在学校图书馆里借不到的就自己出钱购买。他每个月所得的工资,用于买书的往往超过一半。
谭锡畴从事教学,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从不放松。除了课堂讲授,还经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他能回答的当场就回答;一时回答不了的就等查了书以后再回答,或者老实承认自己还回答不了,从来不马马虎虎,不懂装懂。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有一次由他领队去昆阳实习,见某处地层混乱不易确定,学生问他时,他就说“不敢确定”。对昆阳的红色板岩,为了确定其时代,他们努力寻找化石,足足费了2个小时,也无所获;后来到了安宁,见到上覆岩层震旦纪灰岩,才知道昆阳板岩是属于不含有化石的前震旦纪(即今之昆阳群)。他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更是全力以赴,一丝不苟。“严师出高徒”,经他培养的学生,如卢衍豪、叶连俊、郭文魁、穆恩之、郝诒纯、马杏垣、顾知微等,以后都成为我国地质界的骨干,现均为中国科学院地学学部委员(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