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081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7日

万国鼎-主要贡献

发布时间:2010-11-12 14:42:09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搜集农史资料

  我国丰富的农业遗产,见于文字记载的除历代农书外,还散见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类书、方志、笔记、小说以及上古的甲骨文、金文、图像、遗存及考古发现文物、农谚和民间传说等。但历来都缺少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万国鼎十分重视农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他几十年来为搜集资料,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早在20年代供职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时,就开始搜集整理农业图书资料,并计划辑录成集,合编为《先农集成》,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但他利用了金大农业图书研究部丰富的农业图书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农业古籍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了37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并分类辑成《中国农史资料》456册。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后,万国鼎继续将精力倾注于农史资料的搜集。1956—1959年间,他组织室内部分同志,从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100多个文史单位,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及部分省市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私人藏书家的4000多部笔记杂考等古书中,收集了154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为《中国农史资料续编》157册,连同前在金陵大学辑成的456册,共计613册,计4000多万字,这部分资料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药用植物、竹、木和其他各种植物,以及畜牧、兽医和各种野生动物,还有农副业、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漕运、农产品运销、农政、农村组织、人民生活、人口与土地、垦荒、农田水利等。这些资料充分反映了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历代著名农学家的营农思想;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等。这些宝贵的农业历史遗产,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编辑书籍

  1959年后又组织更大的力量,奔赴全国各地,从全国8000多部地方志中搜集摘抄了36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辑成3大类680册。一类为《方志综合资料》共120册,内容有全国府州、县的农业生产和生产技术情况,人口、土地制度、各种农作物产量(包括亩产和总产)和贡赋等。二类为《地方志分类资料》共120册,分为15种:(1)土壤肥料及土地利用。(2)农事杂论。(3)作物栽培、气候时令、农谚方言。(4)自然灾害、蝗虫和其他害虫。(5)田赋、租佃制、荒政及垦荒。(6)人民生活、贸易。(7)作物。(8)蔬菜。(9)果树。(10)花卉。(11)各类树木。(12)竹类和药用植物。(13)家畜、家禽品种及饲养管理方法。(14)蚕桑。(15)水产、渔业。三类为《地方志物产》449册,该类资料数量最多,内容丰富,涉及到全国各地的物产。

农史资料的巨匠

  这套资料真可谓是洋洋大观,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称得上是空前的创举。它凝结着万国鼎一生的心血与汗水,也是他对农史研究事业的重要贡献。这些资料,门类齐全,史料翔实,检索方便,受到了国内外农史工作者的高度评价。1957年英国李约瑟博士来华访问,特地来该室与万国鼎等共同探讨编写中国农业科技史问题,在参观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图书资料时,对万国鼎收藏如此丰富的农史资料,十分惊讶,1978年时隔21年后,李约瑟博士再次来华访问,仍念念不忘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图书资料并要求再访万国鼎教授,可惜万国鼎早已离开人世,致使李约瑟博士感到十分遗憾。
  当年万国鼎组织收集整理的这些资料,完整地保存在南京农业遗产研究室,为后来的学者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学者,看了这批资料,都赞不绝口。日本同行把它比作农史学科领域的万里长城工程,把万国鼎称为搜集农史资料的巨匠。

创办我国农史研究机构

  虽然,早在本世纪20年代,万国鼎教授已开始农史研究工作,尽管他也辛勤倍至,终因单枪匹马,势单力薄,收效不大。事实使万国鼎认识到,要开展农史研究,不能靠几个人的兴趣,而要靠相当一批人的力量。
  1955年4月,农业部在北京召开“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座谈会”,部署全面开展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农业部的这一部署,正好说到了万国鼎的心里。借此机会,万国鼎同与会专家一起,在会上呼吁尽快建立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专门研究机构,以便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农史研究工作。
  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特别是在刘瑞龙王发武、金善宝、冯泽芳等的具体关怀下,同年7月,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终于在南京农学院内正式建立,万国鼎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农史研究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给万国鼎开展农史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他率领全室同志,克服建室初期研究人员少,资料不足,设备条件差等种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在极短时间内,搜集整理了50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稻、麦、粮食作物、棉、麻、豆类、油料作物、柑桔等8个专辑。这些专辑的出版,为农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农史工作者检索资料提供了方便,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另外,还先后创办了《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和《农史研究集刊》,这是中国农史学科最早的学术刊物,对当时交流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农史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农业遗产研究室归属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后,万国鼎与陈恒力共同主持了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农学史《中国农学史》的研究和编撰工作。《中国农学史》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农业科学的起源、农业生产的变革、古代的耕作原理、水利工程技术、土壤分类、作物栽培原理,以及丰产经验等中国农业史上的重大问题,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该书问世以来,得到国内外农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农史学科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987年,该书获得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古农书的整理和校释

  万国鼎在任研究室主任期间,积极组织、推动并亲自参加对古农书的整理和校释工作。全室先后辑释、校释、校刊、校注了10多种古农书,有《汜胜之书辑释》、《齐民要术校释》、《四民月令辑释》、《四时纂要校释》、《农政全书校刊》、《补农书校释》、《农桑经校注》、《陈旉农书校注》等,为我国古农书的整理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我国农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