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艳夕阳红似火——记晚年姜彬
姜彬同志于2004年12月16日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他在生命历程的最后十八年,老当益壮地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吴越民间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研究的课题,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他的学术成果,多次获奖,广大读者交口称赞。我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泰斗钟敬文先生生前高度赞扬《吴越民间信仰民俗》、《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两本书在区域民间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一书钟先生未及看到)。一些国外学者也对这几部学术著作推崇备至。那么,姜彬同志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呢!他成功的原因很多:他资质聪颖,善于学习;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游甚广,识人无数;而我认为主要经验有以下三条。
一曰毕生专攻,既专且博。姜彬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开始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的采集工作。建国之初,正式从事民间文学的研究。从此他目标始终如一地走下去,干下去,直至他逝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专门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他研究过古代歌谣、民歌、民间故事、吴歌,这些均属民间文学的范畴。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的研究领域拓展到民间民俗文化,而且是集中研究吴越地区民间文化。他积数十年研究民间文学的深邃心得和顺应文化学术的时代潮流,写了在学术界极有影响的《区域民间文艺学发凡》一文,提纲挈领地提出区域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并对江南吴越地区的民间文化研究提出了原则性和建设性的意见。而他自己,就是这一理论的身体力行者。他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走,念兹在兹,用力甚勤,从不见异思迁,旁枝斜出(只是间或写些散文、挥毫写写大字),他的路子越走越坚实、宽阔、健朗。而在他研究的领域内,则是着力深度开掘,向广度拓展,终于能够触类旁通,老到泼辣,纵横自如。他藏书丰富,读书很多,古今中外,凡涉及到自己研究对象的书他都读,可谓博览群书,学问精深。通常,一个人专攻一门学问,十年就可有所收获,二三十年可以大有成就,而他则一直干了六十余年,因而他终成大器,硕果累累,学术贡献巨大,这是势之必然,情理中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姜彬同志的学术研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作指导。他有志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人类学,并在晚年从事的吴越民间文化系列研究中着力探索和运用。他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善于学习新事物和新方法。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又充满着强烈的当代意识。
二曰善率精兵,群体攻关。姜彬同志是全国闻名的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专家,是民间文学“吴语协作区”研究活动的主帅。在江、浙、沪两省一市的民间文艺研究界,他具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他领导的课题组的成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江、浙、沪各地的拔尖人才。其中,有研究民间文艺数十载的老专家,有卓有成果的突出人才,有勤奋好学的后起之秀。他们敬业乐业,学风严谨,工作勤奋。姜彬同志(主编)对课题作出设计后,每个成员以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认领研究和写作任务,然后回到实际中去进一步采访调查,搜集资料,广泛阅读,进行构思。课题组多次召开研讨会,探讨与课题有关的学术问题,并各自谈所承担章节的构思,相互切磋,集思广益。然后各自再去补充搜集材料,深入构思。初稿写出来后,课题组成员集中起来,互看稿子,提出意见。然后分头修改加工。经过加工修改后的稿子,集中到主编姜彬同志那里,他仔细审阅,进行增删改润。在《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出版前的一次总结会上,姜彬同志和课题组全体成员均感慨地说,如此广博深厚的书稿,是群体攻关才能取得的成果。《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两书,也是这样搞出来的。每本书在写作之前的课题研讨会议,都要召开十多次,进行反复研讨,因而每章每节的字字句句,不仅是执笔者的,也凝结了主编的心血和集体的智慧。
三曰老而弥坚,勇攀峰巅。姜彬同志长期在文化战线担任党政领导工作,在职期间,公务繁忙,他的研究和写作基本上只能在业余进行。因而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十分珍惜时间,全力以赴地投入科研工作。他的吴越民间文化系列研究,主要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八年进行的。在这段“夕阳红”岁月内,他除挂帅民间文学“吴语协作区”研究活动外,以主要精力主编了《吴越民间信仰民俗》、《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三部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原想接着进行《吴越山区文化与民俗》课题研究,不料病魔袭来,侵扰了他的工作,以至夺去了他的生命,这后一个课题虽已组织和发表了一批调查报告,他也已有初步的构想和设计,但未及写成专著。他在主持《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课题研究时,已经年迈体衰,后二三年是抱病工作的。他在医院里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看稿、写序。病床旁的小桌子,就是他的工作台。他在病中写成的《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一书的《序论》,是他以精深的造诣和超凡的毅力写成的一篇宏论力作。这篇《序论》,在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作了新的探索,显示着他的学术思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新的高度。2000年春天,单位组织活动到东海中的大、小洋山岛,他看作一次考察海岛的极好机会。八十高龄的他在当地一位渔民的搀扶下,健步攀登上一座陡峭的山岗,极目远望辽阔海天,壮心不已。而这个又高又陡的山岗,许多年轻的同志都脚下打滑爬不上去。这一举动,是姜彬同志晚年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是的,他勇敢坚毅豪迈地攀登上了人生的峰巅,事业的峰巅。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是姜彬同志成功的一大经验。
姜彬同志的晚年,真是一段夕阳红似火的绚丽岁月。他的为人、为文、道德、文章,值得我,一名跟随他十余年的后学者学习仿效。凭我所知,写在这里,我想,亦可作为我们大家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