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爱情路坎坷 三段婚姻
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于当地时间9日下午在瑞士家中逝世,享年92岁。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赵无极,从三月底以来已经两度入院。赵无极之子赵嘉陵当天向媒体证实了这一消息。赵嘉陵说,赵无极病重期间家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感谢各界友人对父亲的关心。
☆ ☆ 赵无极生平简介 ☆ ☆
1921年生于北京,童年在故乡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赵无极与夫人谢景兰一起前往巴黎继续深造,开始了一条全新的艺术探索之路。
在随后的几年内,他在欧美各国写生、游历,随着知名度的上升,在各国多次举办展览,与众多艺术家交友。他将西方现代绘画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相结合,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赵无极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
他同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作曲家周文中一起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赵无极爱情路坎坷 三段婚姻
■ 林风眠与赵无极的师生情谊
■ 晚年遭遇“妻儿夺父战”
去年,赵无极的儿子赵嘉陵以“滥欺弱者罪”的名义向巴黎法庭起诉了弗朗索瓦,理由是她为了获得赵无极画作所有权而擅自让父亲去瑞士定居。据法国华文媒体报道,赵无极去世前,关于他的监护权案有了最新进展,巴黎上诉法庭近日裁定,赵嘉陵赢得官司,赵无极作品由赵嘉陵及司法监护人监控清点,判决理由是赵无极与弗朗索瓦结婚时协议财产分开处理,弗朗索瓦无权处置赵无极的产业。这些作品最高可售价250万美元。
■ 心愿:想在葛岭旧宅办艺术展
赵无极和他的第一任夫人谢景兰在美院相识相恋,葛岭24号就是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在儿子赵嘉陵眼中,父母的爱情可谓刻骨铭心。“抗战时期,我太祖父过世,按照习俗不可以在一年内结婚,为此父母亲长途跋涉一直跑到香港结婚,那段旅途异常艰辛。当时父亲才20岁。”
1945年,当时的国立艺专重回西湖开课,两人也回到葛岭。“那里的老房子,妈妈生前很牵挂,1993年回国时还去找过。”但当年的旧宅已经找不到了。“赵先生想在这个旧宅里做展览,这是他生前的心愿。”肖峰告诉记者,“真的很希望把赵无极的艺术馆做起来,展出他的作品。” >>>
相关报道: 相关评论:
南通籍画家赵无极在法国的日子(图) 孔达达:赵无极的生前身后之事
苏博展赵无极捐赠画作 东西方神韵力透纸背 或成下个“破亿”艺术家
☆ ☆ 赵无极先生的艺术人生 ☆ ☆
◆东西方艺术中的“双面镜”
赵无极生前是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曾获法国骑士勋章。2002年12月,他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他毕生以独特视角观察思考,用心灵与画面共呼吸,他曾经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言犹在耳,老人已驾鹤西归,而他身后留下的融汇中西的艺术作品,像色彩绚丽的“双面镜”,让东西方文化彼此映衬。他的艺术风范,也在中法两个人民中间广为传扬。 >>>
◆艺术朋友:毕加索和马蒂斯
◆举办讲习班27学生均成名
1985年5月,赵无极在母校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共有来自全国8所美术院校的27人参加。虽然这次学期比较短,但参加讲习班的人后来都成为中国绘画界的佼佼者,意义非常深远。赵无极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表示,他这一生只有这27个学生。
如今近30年过去了,参加那次培训班的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孙建平回忆起来,却依然感觉历历在目。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孙建平认为,赵无极是中国人在海外取得最大成就的画家。他博采欧美绘画流派精华,融会东西方所长,受到世界艺坛的推崇和颂扬。 >>>
◆先生画作引领艺术市场
在拍卖市场上,赵无极引领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2005年,赵无极的一幅三拼画作品被佳士得在香港以240万美元拍出。2008年,他的作品《向杜甫致敬》在香港以590万美元拍出,而1992年这幅画作在巴黎的拍价仅为46,000美元。
本月6日,香港苏富比“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拍卖专场,赵无极的油彩画布《10.03.83》以16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3200万港元落槌,赵无极作品再次成为拍场焦点。>>>
>>李小可:赵老曾想跟父亲换画
画家李小可是李可染之子。他回忆说,他多次见过赵无极,印象深刻的是198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赵无极作品展上,当时他与母亲和赵无极合过影。
“赵无极和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杭州师专的同学,因此他是我们家很熟的朋友。记得那次来北京办展,他就来我家里了,是和我父亲交流作画。虽然我父亲的画是中国写意山水,但是一些局部和水墨的处理,带有很强的抽象性。他来家里主要看这个。”李小可说,“当时也曾说过愿意用他的画和我父亲换一张作品,那个时候赵无极好像正好在画香山饭店那个水墨现代抽象作品。”李小可还透露,当时赵无极赞扬李可染的水墨作品,在具体的意境表现里,含有很多抽象的表现因素。
>>龙瑞:初次相会历历在目
画家龙瑞听说赵无极去世的消息后,惋惜不已。他说之前只是听说赵无极的身体不太好,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
龙瑞说,赵无极1983年第一次在内地的展览是他负责的,当时他在中国美术协会工作。他回忆说,当时国内各方面条件有限,尤其是对艺术品包装运输方面实在落后,当赵无极的作品从海外空运过来后,大家傻眼了,不仅体量很大,而且用很好的木料做包装箱,开箱颇费周折,后来发现原来配有专门的开箱工具,“当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东西,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开了洋荤了。”
龙瑞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美协的领导是华君武,招待赵无极吃的是烤鸭,自己作陪,“在我的印象里,赵先生带有绅士气息,虽然常年旅居国外,但仍有中国人的味道,为人很谦和”。
>>郭庆祥:虽未谋面见画如见人 藏家郭庆祥应该是内地收藏赵无极作品最多的藏家。在闻听赵无极去世的消息后心情颇为沉重。他说,虽然藏有赵无极多幅作品,但至今并没有与赵无极见过面,多次因为机缘不巧与他擦肩而过。“我们其实总在作品上相见,见画如见人。”郭庆祥说。
在郭庆祥看来,虽然赵无极的绘画艺术成功于西方世界,但他的作品里流淌着中国的血脉,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世界的营养成就了他创作,他用其艺术直接影响西方世界的审美价值观,仅此一点,他让中国人为其自豪。“赵无极的作品经常是些虚无缥缈的画面,但糅合了山、石、云、水、树等自然元素,构架了中国文人写意和空灵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形式完全是一种现代空间构成,它脱离了对自然景色的写实描绘,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心灵的世界。”郭庆祥透露,为了纪念赵无极,他计划最近将举办一次赵无极绘画藏品展,通过展览的形式来缅怀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
>>奚耀艺:艺术语言无问西东
艺评人奚耀艺说,赵无极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大师及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写入西方现代美术史中。
奚耀艺认为,赵无极绘画风格在西方独树一帜,没有走具有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一套路。“他的油画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精髓,采用的手法却是油画的方式。他虽生活在西方,但是在他的画面上反映的却是中国的古典文化。所以他的画面中呈现出的总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山石云水树等自然元素,而不是具体写实的。由此来看,他的艺术精神内核完全是中国古典写意的。”
在奚耀艺看来,作为画家,赵无极最可贵之处在于对绘画的创新,他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他学习毕加索、马蒂斯、莫迪格里安尼,吸收米勒画风,也借用甲骨文字符号,更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灵的画面构架带到了其油画创作中。所以,赵先生的艺术表现语言既是西方的,又是东方的,或者说根本就不用分东与西。”
>>孙建平:艺术家最重要的是真诚
孙建平说,赵无极讲课最大的特点是“边画、边改、边教”。讲习班伊始,赵无极就表示,在油画方面中国人老是照着国外的风格画,应该从中国传统作品中吸收营养,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点也是赵无极对参加此次讲习班学员最大的影响。
孙建平说,在教学中,赵无极总是根据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各自的情感表达,给予不同的指导。讲习班间隙,教室里总会自然地出现一个圈子,学员们蹲坐在赵无极身旁与他认真坦率地交流。赵无极的语言极其朴素和实在,但他所发表的看法往往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他不止一次地说道,艺术家最重要的是真诚,绘画应该诚恳、忠厚,画家也必须有这样的品格
☆ ☆ 艺术界人士缅怀先生 ☆ ☆
83岁的赵无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毕加索当时已年届八旬,一心沉醉于画画,连孩子都不要见。但他对我非常亲切,每次我们在画廊见面时,他都要热情招呼:‘矮个中国人!’我如果不在,他也会问:‘那个矮个中国人来了吗?’”来自于西班牙的世界级艺术家毕加索,被称为“20世纪创新魔王”。他于1904年开始定居巴黎,晚年迁到暖和的法国南部,直到1974年去世。他和赵无极的毗邻之缘,就是在南部这段日子的一段佳话。“还有画家米罗、马蒂斯,对我也好得不得了!我后来与马蒂斯的儿子开的画廊合作得很好。这位画廊老板去世后,我的作品由马普画廊来经营。这几位大师对我都有很大影响。毕加索的结构、马蒂斯的颜色、米罗的开放观念,都启发了我对空间自由处置和掌握的能力。”>>> 失去头妻:他常酗酒
赵无极和谢景兰的结合,是才子才女式的结合。谢景兰,又叫兰兰,生于贵州贵阳名门。她的外祖父为当地著名学者,受父亲的影响,她在1935年,也就是14岁的时候考进了杭州艺专,经过表姐的介绍,认识了赵无极。赵无极16岁的时候,为兰兰画了一幅肖像,两个人跑到香港结了婚。两年后,他们的儿子赵嘉陵出生。1957年,兰兰同赵无极离婚,次年与法国艺术家马赛结婚。痛苦不堪的赵无极,在那段时间常常酗酒,甚至被称为“赵威士忌”。
第二任:演员
15年的婚姻没了,离异后伤心失落的赵无极离开法国散心,到香港认识了一位叫陈美琴的电影演员,一见钟情结婚后,重新返 回 到 巴 黎 。1972年,年仅41岁的陈美琴因病去世,赵无极伤痛之余,创作了一幅巨画《纪念美琴》。在随后的一年半中,赵无极始终无法提笔作画。
第三任:不喜中国朋友
1973年,52岁的赵无极认识了刚刚考取巴黎市立美术馆馆员资格的实习生、26岁的法国姑娘弗朗索瓦。4年后,相差26岁的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弗朗索瓦为他包办了生活中的一切,每当别人问起具体事务时,赵无极就会说:“问弗朗索瓦,我不懂。”
陈美琴的好友、香港老牌影星顾媚曾说:“无极曾说,这段婚姻并不快乐。因弗朗索瓦并不喜欢中国朋友,她说她唯一的中国朋友就是她丈夫。这最后一段婚姻好像把他孤立起来了……”(据《华商报》) 在杭州艺专学习时,赵无极因为不喜欢国画教学的临摹方法,当场从潘天寿的课堂跳窗离开,考试时在试卷上涂了一个大大的墨团,题上“赵无极画石”。潘天寿愤怒地向校方提出开除赵无极,林风眠对他好言相劝,宽容了赵无极的“叛逆”之举。赵无极赴法之后,林风眠还建议学校为赵无极预留了教授的位置。“文革”中,林风眠因画作《山村》受到批判。身心俱疲的林风眠一天忽然接到通知,要他参加会见外宾,这位外宾竟是30余年未见面的学生赵无极。赵无极见了林风眠长跪不起,林风眠也俯下身来与他抱头痛哭。林风眠的处境从此有所改善。1979年,林风眠应法国政府邀请到巴黎办画展。赵无极把许多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老校友邀到巴黎,庆贺老校长的画展开幕。赵无极说:“没有林校长,就没有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