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贵堂旧居
地处音乐学院对面的汾阳路45号,是爱国人士丁贵堂旧居。丁贵堂(1891-1962),辽宁海城人,曾任民国政府海关副税务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关总署署长。
丁贵堂幼年家境贫寒,随父兄务农,10岁始读私塾,继在海城小学堂读书。1910年毕业于奉天高等学堂后,曾在奉天东关教书。1912年,丁贵堂考入奉天政法学堂,后又考入北京税务专门学校,1916年毕业后奉派到安东海关任见习。1919年秋,丁贵堂调到北平总税务司署做打字工作,后为汉文科帮办。
1927年春,丁贵堂调上海海关任汉文秘书,不久升为上海海关代理副税务司,1929年初任总税务司署汉文科代理税务司,次年补为汉文科税务司。其间,丁贵堂团结并带领海关中国员工为争取平等待遇、加列汉文报表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华人、洋人原则上待遇平等,打破了单用英文报关的惯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丁贵堂以高度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救亡而斗争,他联合海关高级华员通电全国海关,号召海关员工捐款支援抗日。八•一三事变后,他曾一次捐款五万元慰劳将士。在他的倡议下,全国海关的中国员工从1933年起按月捐工资的5%,先后支援过东北义勇军、抗日同盟军、阎宝航领导的救国会、宋庆龄创导的“工会”运动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拨出3万余元支援八路军和新四军。日伪统治时期,丁贵堂被日本宪兵以从事情报工作的罪名逮捕,日后虽然释放,仍被监视居住此宅,幸得海关同仁相助,逃出日军封锁。
1943年3月,丁贵堂在重庆任总税务司署秘书长,6月代理总税务司,中国关员第一次执掌海关领导权。8月,国民党政府又派美国人任总税务司,丁贵堂改任副总税务司。10月以后,丁贵堂赴新疆等设海关,先后设立迪化、塔城、伊宁等5个海关。抗日战争胜利后,丁贵堂被派为上海财经接收委员,并兼上海海关税务司及上海浚浦局局长。他以财政部特派员和海关副总税务司的身份接收京沪区海关,并兼任江海关税务司和浙海关税务司及上海浚浦局局长。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几次命令丁贵堂将当时远东最大的挖泥船“建设号”开往台湾,在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帮助教育下,丁贵堂决心留守上海海关,尽力保护关产,迎接解放军接收,他以种种理由予以拖延。松沪警备司令汤恩伯十分恼怒,曾下令逮捕丁贵堂,因解放大军兵临城下,汤恩伯仓惶出逃,丁贵堂幸免于难。上海解放后,丁贵堂积极协助上海市军管会接管总税务司署、上海海关和浚浦局。建国后,周恩来总理先后任命丁贵堂任海关总署副署长、海关管理局局长等职,主持人民海关的建设,成绩卓著,毛泽东主席曾直呼他为“丁海关”。1962年11月21日,丁贵堂病逝于北京,终年71岁。
早在咸丰三年(1853年)6月29日,上海道吴健彰与英、美、法3国领事议定上海海关协定9款,首开由外国人担任上海海关税务司制度,海关管理权从此为列强所控制。汾阳路45号住宅原为税务司官邸,由于任海关税务司一职皆为外籍人士担任,故一直由外国人居住。抗战时丁贵堂任副税务司,才作为中国人入住该住宅。
汾阳路45号住宅由当时沪上大名鼎鼎的奥匈建筑师邬达克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承建。它是一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花园面积1.7公顷。砖木结构假三层。正立面竖三段划分,中间底层为三个连续拱券敞廊,以四根圆柱支撑。二层阳台,顶层坡顶开虎窗。两侧立面皆上下并列三扇圆拱长窗,窗间的螺旋形柱和阳台上的绞绳式铸铁栏杆体现西班牙风格。红瓦缓坡顶开单坡老虎窗。左右两侧有附屋。室内装饰简洁雅致,细部处理西班牙特色鲜明。三层建筑的平面呈对称布局,立面略显不对称,南首第二层有小阳台,底层为开敞式露台,一层和三层山墙上均有帕拉第奥式窗。窗间的螺旋形柱与阳台上的绞绳式铸铁条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该住宅的花园占地1.7公顷,在上海实属罕见。
丁贵堂任新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后举家迁往北京,原宅改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