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数学家陆家羲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02573131
本馆由[ Phoebe ]创建于2020年12月22日

陆家羲值得纪念

发布时间:2021-03-15 09:52:45      发布人: Jackson

1983年,我国某单位向著名的加拿大籍教授门德尔逊发出邀请,请他来中国讲学,并参加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研讨会。门教授疑惑不解地问:“请我讲组合数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吗?”

陆家羲,这个有些陌生的名字,是一位土生土长、纯国产、非科班的数学家。他在贫病交加的艰苦条件下,独自攀登知识高峰,破解了1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难题,挑战人类智慧极限。

他的猝然离世,令人深感遗憾,也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发现和保护民间天才的思考。

- 1 -

『 出身穷苦,志存高远』

1935年6月10日,陆家羲出生在上海一户穷苦人家。因为生活实在太困难,3个孩子没有拉扯大就夭折了,只有小小的陆家羲活了下来。到初二时,父亲患了重病却没钱医治,不久便去世了。陆家羲勉勉强强坚持到初中毕业,不得不辍学,到五金材料行当学徒,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1951年,16岁的陆家羲告别家人,只身来到沈阳,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办的统计训练班。半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

在厂子里,陆家羲一干就是5年多,他利用业余时间,顽强地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195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数学方法趣引》,立刻被那些妙趣横生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深深吸引了,一连好几天都如痴如醉。

当年的陆家羲只有22岁,他只是单纯地对这些难题感兴趣,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竟然会改变他的一生,为他带来遗憾、光荣和死亡。

书中的“科克曼女生问题”早在1850年就被提出,100多年来悬而未决。陆家羲的心中萌生一个念头:我要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只有初中文凭、高中课程全靠自学的中国青年,有如此的志向令人佩服,但搞研究不能只凭热情和决心,知识的匮乏使陆家羲想要继续读书。

1957年秋天,他放弃工作,考入了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靠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艰苦的大学生活。

他曾对人讲过,自己真正热爱的是物理,愿意在此领域里作出更加直接的贡献。但是,搞物理研究需要实验,需要很多物质条件,这些陆家羲不具备,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好先在数学上发力。

一支笔,几张纸,一个夜深人静时在宿舍楼道口借灯光的孤独身影。这就是挑战世界难题的全部条件。整整四年,陆家羲没有一天停止过思考,毕业时,他已经基本破解了“科克曼女生问题”。

但是,解出来是一件事,公开发表是另一件事,只有公开发表的成果才能被世界承认。陆家羲显然没有料到,发表,才是自己面临的真正困难。

图:现在的东北师范大学

- 2 -

『 领先10年的成果被当成废纸』

1961年,陆家羲被分配到内蒙包头钢铁学院任物理教师,后来又多次调动工作,都是教物理。从1961年12月开始,直到1979年,他不断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数学通报》、《数学学报》等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刊物,投出他的解题论文。

但是,18年的漫长等待,等到的回复基本上都是“无价值”、“改投其他刊物”。也有要求他继续修改论文的,但改好后再寄,仍然是退稿或者石沉大海!

期间,1966年-1976年,在极左思潮日益弥漫的时候,陆家羲被当成“疯子”,扣上了一顶走“白专道路”的帽子,送到干校进行劳动改造。这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伤害,也使他中断了一切思考。

1979年,陆家羲托人从北京带来了一本1974年出版的《组合论》,这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世界级组合数学权威期刊。

陆家羲震惊了,一瞬间手脚冰凉!他看到,“科克曼女生问题”在1971年的时候被意大利人破解了,并公开发表。

陆家羲哭了,心中五味杂陈。自己的成果比意大利人早了整整10年,整整10年啊!为什么不能发表?

- 3 -

『 重拾勇气,轰动世界』

又一年春天,陆家羲擦干眼泪,重拾勇气,决定挑战更高的山峰,攻克“斯坦纳系列”中的大集定理。1980年,在以往研究演算的基础上,陆家羲的6篇系列论文酝酿成熟了。这一次,他遇到了伯乐。

论文被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看到,他有一双发现天才的慧眼。朱教授找到陆家羲,建议他把论文直接寄给世界权威期刊《组合论》。

1982年5月,陆家羲收到了正式出版通知与版权签约书。1983年3月,陆家羲的前3篇论文正式发表;4月,后3篇论文一并发表。至此,独自闪耀了130多年的“斯坦纳系列”明珠,被中国的陆家羲最先摘取了!

1983年7月,陆家羲参加了在大连召开的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研讨会,见到了门德尔逊等国际大师。门教授真诚地邀请陆家羲到加拿大讲学、到多伦多大学任职。陆家羲婉拒了,他觉得自己的智慧应该留在中国,自己以后所有的成果也应该留在中国。

陆家羲的成功,在国内引发了“地震”。这位土生土长的、纯国产的、非科班的数学家,被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邀请讲学。陆家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攀登者,一下子站在了聚光灯下。他比过去更拼了,他要出更多的成果,而且要快,要对得起国家给他的光荣。

但是,一个人的光芒,在短时间内集中迸发,未必是件好事。

- 4 -

『 猝然陨落,留下无尽遗憾』

1983年10月,陆家羲去武汉参加中国数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为了返校上课,他在北京只休息了短短几个小时,便乘硬座回到了包头。

那天是1983年10月30日,回到家的陆家羲很兴奋,武汉之行让他开阔了眼界,但紧凑的行程和旅途劳顿,也让他感到很疲劳。他对家人说,我太累了,先睡一觉,醒了再说吧。

但是,这一觉,陆家羲没有醒来。因突发心脏病,年仅48岁的陆家羲去世了,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只留下15箱书、400块的外债,还有无处报销的火车票。

1984年9月,中国组合数学学会组织了“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委员会”,对他一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4年底,曾“拒绝”过陆家羲的《数学学报》,终于全文刊发了他于23年前投出的,那篇关于“科克曼女生问题”的论文。

1987年,陆家羲的《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研究成果,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5 -

『 结 语』

陆家羲在最闪耀的时刻,猝然陨落,留下无尽的遗憾。历史消散如烟,遗憾永远不可挽回。从陆家羲的悲剧中,我有一些思考,愿与朋友们分享。

01 对“血统”的执拗,可能真会埋没天才

无论在哪个领域,似乎血统、出身、门第、师承,都是相当重要的元素,也是判定个人价值的过门条件。像陆家羲这样的,趴在土炕边,用老婆从印刷厂捡来的废纸做演算,参加国际会议还穿着破袜子的人,恐怕永远入不了某些所谓专家教授的法眼吧。

但是,英雄从来不问出处,谁规定业余爱好者就不能超过科班出身呢?从兴趣出发,由心底热爱,是获得成功的最可宝贵的品质。野路子未必不是好路子,根红苗正也不一定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02 “政治运动”的影响,更多是对价值观的扭曲

十年特殊年代,不仅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在一个时期内造成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更多的是对整个价值观的扭曲。人们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宁肯相信亩产万斤水稻的弥天大谎,也不相信科学技术才是建设新中国的捷径。连两弹一星的元勋都能被人打死,一个做算术题的陆家羲,更是“臭老九”,是被改造的对象。

即使是在结束后,价值观的影响依然存在,陆家羲得不到所在单位的任何支持,哪怕是报销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车票钱,哪怕是多放他半天的假,让他不至于累死!

图:陆家羲(右)和同事

陆家羲的研究,究竟有什么价值、地位如何,在数学界自有判断,我们不做过多的评价。但是,价值绝不和经济效益划等号。哪怕陆家羲没有作出直接贡献、没有产生具体价值,单单只是挑战了人类智慧的极限,难道还不值得敬佩、不值得保护吗?

03 培养民族自信,要敬畏历史,更要相信未来

民族自信,不仅是对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自信,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自信。会念经的不是外来和尚,也许就在山后的破庙里。最大的珍珠不在深海,也许就在河边的滩涂中。我们中国历来不缺乏人才和天才,缺乏的是发现人才和天才的眼睛,以及培养、扶持、保护他们的机制。

假设,没有国际期刊的公开发表,没有国外学者的主动提及,或许陆家羲这个土生土长的天才将会一直贫病交加,终其一生都被埋没。如何避免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错把朱砂当红土”的悲剧再次发生,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

- 每一个人都怀抱使命 -

- 每一个人都值得纪念 -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