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点
《桃花扇》原是清代孔尚任编写的传奇剧本。1937年冬上海沦陷后,欧阳予倩和他的剧团排练演出了京剧《桃花扇》的改编本,借古喻今,流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1939年在桂林,他又将京剧《桃花扇》改编成桂剧演出。话剧《桃花扇》是1947年初欧阳予倩和新中国剧社到台湾演出时,由于这时已是抗战胜利之后,话剧本删去了抗战时期过分影射时局的部分,突出了正义与邪恶,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的思想斗争。话剧《桃花扇》塑造了一位富有反抗性格,具有坚贞爱国情操的风尘女子李香君的形象,1947年由新中国剧社首演,由欧阳予倩执导。1957年,欧阳予倩为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再次导演《桃花扇》,以他精湛娴熟的导演手法,和演员、舞台美术工作者共同创造了和谐统一完整的演出,体现了他将话剧和民族传统戏曲的精华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现了他特别强调的民族感情及其表达方式,以独特的民族格为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作出重大贡献。
欧阳予倩导演过很多话剧,由于他对中国民族戏曲有很深的造诣,故他导演的话剧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导演的戏曲,又吸收了话剧的某些特点,丰富了表现力。田汉曾称赞说:“欧阳予倩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之间的一座典型的金桥”,他的导演风格细腻,严谨。欧阳予倩一生重视改革,注意汲取外来经验,他较早地介绍西方和苏联的各种导演流派及不同的艺术见解,善于吸取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创造中国民族的演剧艺术体系奋斗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