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创作
1910年回国后,他先后参加新剧同志会、社会教育团、文社、春柳剧场、民鸣社等新剧团体,编演了《运动力》等一批新剧,在上海和江、浙一带演出,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起,又致力于传统戏曲的继承和改革工作,参加京剧演出达15年,先后编演了《卧薪尝胆》、《黛玉葬花》、《晴雯补裘》、《人面桃花》等京剧。1919年创办南通伶工学社,自任社长,用新的方法培养戏曲人才。1922年参加上海戏剧社后,写了独幕话剧《泼妇》、《回家以后》。随后加入南国社,并且从事电影工作,编写过一些电影剧本。1929年在广东开办戏剧研究所,写有《屏风后》、《车夫之家》、《小英姑娘》、《买卖》等剧作。“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参加反蒋抗日的政治运动,先后写了话剧《李团长之死》、《同住的三家人》、《不要忘了》及京剧《渔夫恨》等。这些剧本大多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暴露反动统治的黑暗。上世纪30年代中期,曾去英、法、苏联等国,考察戏剧。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广西艺术馆馆长兼桂林剧团团长。他努力从事抗日宣传,写了歌颂爱国英雄、痛斥汉奸卖国贼的桂剧《木兰从军》、《梁红玉》,京剧《桃花扇》和话剧《青纱帐里》、《越打越肥》、《忠王李秀成》等。1946年写了京剧《孔雀东南飞》。同时,继续编写一些电影剧本。1959年,根据《汤姆叔叔的小屋》创作了九场话剧《黑奴恨》,这是他晚年的主要作品。
欧阳予倩勤奋好学,对艺术精益求精,因而对京剧、楚剧、川剧、粤剧、汉戏、湘戏、桂戏、秦腔等多个剧种的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大部分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并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性。因为他既熟悉现代的话剧艺术,又深知传统的戏曲艺术,并且有过长期的舞台(包括戏曲和话剧)演出的实际经验,在他的创作中又能自觉地将这些结合起来,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故事性强、语言讲究节奏、民族特色鲜明和适宜于舞台演出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