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济邦拿着一架战利品“康太克斯”夹在记者群里面照我的相。主席台上的主人们,斯大林、莫洛托夫、加里宁,其他常见的各位领袖们都先后出席了。我不通俄语,只能靠胡济邦。苏联一位导演家很愿意导演一个中国戏,胡济邦便推荐我的《屈原》…… 陈波儿、袁牧之也写信给胡济邦,想到苏联学习电影戏剧,胡济邦热心相助。由于战争,他俩才未成行。
1949年3月,胡济邦根据组织上的指示,以到欧洲读书为借口,脱离了国民党驻苏联大使馆,于同年4月下旬经英国到达香港。几天后,她便和郭沫若、于立群夫妇一起回到了和平解放不久的古都北平,住进了南池子一带的翠明庄招待所——那里是中共中央外事组驻地。
新中国外交部最初筹建者之一
胡济邦开始参加新中国外交部的紧张的筹建工作,她是以周恩来为首的、最初40余位建部人员之一。
1949年11月8日,外交部在北京东城区外交街31号举行正式成立大会,胡济邦出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她是国共和谈时期被毛泽东誉为“我们的王外长”的王炳南手下一位能干的女将(彼时,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是王世杰,故毛曰“我们的王外长”)。
新中国外交部建部之初各司多不设处,只有“庞然大物”的办公厅是个例外。办公厅正副主任为王炳南、阎宝航(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主任委员,前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之父)、董越千(后任驻瑞典大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下设六处除秘书处外,稍后相继成为外交部的司、局单位。
六个处的正副处长后来大多是活跃在中国外交舞台的资深人物,如冯玉祥的两位秘书赖亚力(秘书处处长,后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驻马里大使,常驻联合国大使衔副代表),王倬如(交际处处长,后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胡济邦是赖亚力的副手。在那些日子里,胡济邦忙得常常没有时间睡觉,24小时连轴转。以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现在却要领导别人一起干。但是胡济邦很快适应了这一变化,她到上海采购国礼(赠外国贵宾或大使代表国家送给驻在国领导人),接待、交际工作,装潢、布置……杂七杂八的事一大串,但是胡济邦胸有成竹,有条不紊,一一办妥。看到忙上忙下、一点不歇息的胡济邦,王炳南情不自禁地赞叹说:“胡济邦,没想到你这么能吃苦。”
建部伊始,外语人才奇缺,有过外交生涯的更是凤毛麟角。一贯主张“能者为师”的周恩来请来一男一女两位“总教习”。
男“教习”就是前文所述的阎宝航。当阎明复还牙牙学语的时候,代号“保罗”的阎宝航与其代号“阿诗玛”的长女阎明诗便已开始从事国际情报工作了。他曾先后事先获悉关于德军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重要绝密情报。这位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通晓英语的中共著名国际情报专家,虽然不曾正儿八经搞过外交,但对外交这一行并不陌生。当年阎宝航时常出没于重庆各种外交场合,与各国驻“陪都”的外交官员觥筹交错,虚以委蛇。虽在圈外,但耳濡目染,阎氏对外交圈内的一套自然十分精通。
而那位女“教习”就是胡济邦。对于外交礼仪,胡济邦自然是“小菜一碟”,但是要把这些“繁文缛节”变成身着土布军装、系绑腿的英姿飒爽的将军夫人自觉的规范,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