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中国近代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

中国近代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 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对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应对之策。林则徐堪称清朝高级官员中睁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特别重视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及装备,大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委托,编撰出一百卷的巨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建设海军海防的一系列主张,开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为杰出的海防思想启蒙家。魏源指出,抵...

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

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1884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10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

甲午海战的战场实践对世界海军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

甲午海战的战场实践对世界海军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百年前的甲午海战,不仅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而且为世界近代海军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战经验。 自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伴随着浩大的海外殖民浪潮,海权对于国家民族兴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海军成为实现并维持国家海权及国际地位所必不可缺的首要力量。海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这种无以替代的重要地位,直接促成了海军装备的急速发展和不断革命...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海军战略问题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海军战略问题 要充分评估甲午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考察甲午战争中的海军战略问题,分析并把握海军及其海上作战在这场战争中所具有的特殊战略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经过长期战略准备并精心策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在大力扩充军备的同时,积极着手组织了对中国的战略侦察。中法战争期间,日本间谍乘乱游历了中国沿海各省,提出了《攻取中国以何处为难何处为易》的...

甲午战争前的中日海军竞赛及其影响

1840的鸦片战争和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在中日两国近代史上,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此开始,两国都面临被西方列强吞并的民族危机。以30余艘舰船和不足一万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远涉重洋,闯入中国的宁静海湾,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军的满清军队一触即溃。清廷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动用了一切可以动员的武器装备,但在历时两年的战争和绵延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却没有打过一场胜仗,没能守住一处重要阵地,最后只能被迫接受...

甲午战争史研究综述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中国在这场战争的失败结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里的一大热点。一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甲午战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解放前的研究概况 由于甲午战争的结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后,国内就开始有人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甲午...

第二章 风云乍起

1894年,农历甲午之年,机会终于来 了。朝鲜的封建王朝,积弱多年,国家日益贫 困,内乱不断。是年2月,东学道在南部 的全罗道发动了农民起义,星火燎原,势不可 当。朝鲜政府几次商议从中国借兵,但顾虑到 ...

《甲午战争》 代康 第一章 厉兵秣马

第一章 厉兵秣马   日本原来是一个封建领主割据、闭关自守 的岛国,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敲开了 日本国门。随着西方影响的加强,1868年 的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渐崛起,开始走上对外扩 ...

第88节:终场与开幕(3)

第88节:终场与开幕(3)   战争之前,光绪十七年(1891年)岁入为八千九百六十八万余两,岁出为七千九百三十五万余两(据《清史稿食货志》)。由此可见,日本的要求对于清政府来说是多么苛刻。   伊藤首相同意把作为条约担保的占领威海卫和奉天两地改为只占领威海卫,清廷支付驻兵费由年二百万两减为五十万两。   4月10日和15日两次会谈,日方委员陆奥外相因病未出席。   ...

第87节:终场与开幕(2)

第87节:终场与开幕(2)   4月13日,李鸿章又向总理衙门请示,可否在伊藤提出的修正案上签字盖章。   日方向中方代表施加压力:如果和谈趋于破裂,停战协议就自动失效,战局重开。   4月14日,星期日,中方代表没有休息。四天的期限,明天截止。李鸿章给天津海关的道员盛宣怀发了一封电报。往常李鸿章从下关往本国发电报都是给总理衙门,这次致电海关道员,是答复三天前天津海关税务司...

第86节:终场与开幕(1)

第86节:终场与开幕(1)   终场与开幕   4月17日,缔结了媾和条约。   清政府最抵制的是割让辽东半岛。清王朝兴起于中国东北,进入北京之前,曾以沈阳(奉天)为都。迁都北京后,这里仍称做盛京或留都。昔日的宫殿保存下来,叫奉天故宫。郊外有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太宗皇太极的照陵,两帝乃清朝的创业之主。   当日军从朝鲜跨过鸭绿江进入辽东时,北京宫廷大惊失色,曾飞檄命令...

第85节:驱逐使节(10)

第85节:驱逐使节(10)   谢谢,李鸿章说,谈判以后再说吧。现在应当尽早地解决悬案,怎么能耽搁数日。   伊藤和陆奥也同样急于谈判,因为俄国的动向令人担心。李鸿章若得到俄国军事行动的情报,肯定会听从佐藤博士的劝告动手术。   4月1日,陆奥把媾和条约方案亲手交给李经方,要求四日内答复。据陆奥的《蹇蹇录》记载,其内容大致如下:   一、中国承认朝鲜为完整无缺的独立国...

第84节:驱逐使节(9)

第84节:驱逐使节(9)   中方随员中有主张把李鸿章搬出引接寺,到公义号上疗养。理由是:日本土地上太危险,难保不发生第二、第三次恐怖行动。   顾问科士达反对回船上疗养,压下了这种意见,陆奥这才安下心来。   李鸿章若撤回船上,全世界就会问为什么。中方说是因为日本的野蛮行为,铁证如山,日本将无法辩解。好不容易平息的旅顺大屠杀问题,也许会再次闹腾起来。   陆奥决心,...

第83节:驱逐使节(8)

第83节:驱逐使节(8)   陆奥顿时感到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而且同李鸿章有关。   刚才,李鸿章阁下,被暴徒用手枪刺杀了!官员几乎是吼叫着报告。   阁下怎么样?   左颊中弹   只一发?   是   陆奥在惊愕中放下心来。面颊不是致命之处。   暴徒呢?   当场被捕!   陆奥看了看旁边的李经方。两个人同时从沙发上站起来,李...

第82节:驱逐使节(7)

第82节:驱逐使节(7)   听了这话,李鸿章犹豫了。   如果李鸿章正确地掌握着战局的实态,他这时就会当即撤回休战问题。   吴大澂等人仓皇败走的时候,其实,日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到进行下一个攻势,需要补充兵员和军需的时间。当然日本要隐瞒自己的困境。决定派小松宫彰仁亲王为征清大总督,把大总督府开上前线,就是措施之一。   大总督府虽然推进到旅顺,但指向北京的直隶作战...

第81节:驱逐使节(6)

第81节:驱逐使节(6)   吴大澂是古代印章收藏家。苏州人徐翰卿把这颗印送给他,他高兴得不得了,以为这是万里封侯的前兆。   这时,正好同日本开战了,他觉得这就是我留名青史的绝好机会。   不限于中国,各国都有些研究国学,被该国传统深深吸引的学者。他们往往会有一些极其狂热的言论和行动。吴大澂就在这种情况下投笔从戎了。   他并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介笔墨文人。十五年前,他...

第80节:驱逐使节(5)

第80节:驱逐使节(5)   刘坤一被从南京叫到北京,奉命马上出征山海关,但他拖延了出发时间。他是主战论者。有人说,当时和平论者正在抬头,为了打击他们,他在北京做了一些工作。其实,是拨给他的官兵非常差,装备又不好,使他不知所措了。他苦心研究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他们改造成有用的部队,但是,没有那种立竿见影的好办法。   不管翁同龢怎么劝他,他都不想挂帅。   这样的军队,我若轻易...

第79节:驱逐使节(4)

第79节:驱逐使节(4)   外国顾问们说这是光荣投降,但是,在中国,没有光荣投降这种观念。   英国顾问马格禄明白了丁汝昌的心意,极力劝解:   犯不上去死,你和卫汝贵的情况不同,在这次战役中,你究竟有什么可以责怪的?应当受惩罚的,是那些丢掉炮台的陆军将军们,还有那些不派一兵一卒前来救援的巡抚们!你孤立无援,无法再打下去,这是谁都一目了然的。要活下去,不必寻死,你和卫汝贵...

第78节:驱逐使节(3)

第78节:驱逐使节(3)   1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中将向丁汝昌发出劝降书,是委托在威海卫海域的英国军舰塞万号带给的,用的是英文。开头写道:   谨呈一书致丁提督阁下:事局之变,致使仆与阁下互为敌对,何其不幸!然今日之战,乃国与国之战,非个人结仇也。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   这是一篇有名的劝降书,说中国陆海军连败,绝非君臣某一个人之罪,其原因乃是墨守...

第77节:驱逐使节(2)

第77节:驱逐使节(2)   即使中国的全权委任书是完备的,陆奥宗光也会提出苛刻的条件,使谈判中断。不过,为了不驳居中调停的美国的面子,与其用盛气凌人的态度,不如借口中方手续不完备更好些。事态正是按日方的意愿进展的。   接受答复的当天,两国代表再次在广岛县政府会谈。伊藤首相演讲一通,宣告停止谈判。   两阁下的委任权极不完备,足以证明清政府尚无求和之诚意。   这就...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