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今年是清明成为国家法定节日的第6个年头。只要与清明节产业链沾边的行业商家都嗅到了这一传统节日的假期商机,“清明经济”的效应正悄然升温。
传统祭品:iPhone 5火了 实体店业绩淡了
祭品市场算得上是清明节最直接的受益者。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东门一家祭品店王老板拿着iPhone 5套装说道。
记者在王老板的店里看到,除了传统供品,还有不少新潮的纸扎祭品。如别墅豪宅,宝马、奔驰、法拉利等各色豪车,iphone、iPad、Surface等潮流数码产品,LV、Prada、劳力士等奢侈品牌,应有尽有。此类祭品价格从20至130元不等,算不上便宜。
王老板说,此类新潮祭品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流行,每年生产商都会根据当年的潮流趋势制造出与时俱进的祭品,款式甚至比现实生活中的还要新。如今年推出了iPhone 5套装就比较受市民欢迎,单是他的店子就已经卖了近30套。
虽然祭品种类保持逐年更新且种类日益繁多,但受访老板们普遍认为今年的祭品销售情况没有想象中的好。
刘老板从事祭品生意近5年,据他观察,今年的生意额能与去年持平已经不错,而影响祭品生意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消费的影响,淘宝等网络卖场的价格比祭品店的便宜30%甚至更多。
同时,刘老板坦言,市民对于祭品的重视程度也在发生变化。“老人家偏爱传统祭品,而且简单几样即可。时下的年轻人就分两派,一派是愿意花钱买各种新潮祭品祭祖,另一派则根本不买,选择直接带着鲜花祭奠或更新潮的网络祭祖。”
新兴祭祖:网络灵堂多了 网络入殓师来了
在各路祭奠大军中,近年来推行的“网上祭奠”为这个传统节日注入了新元素。
记者在网上搜索“网络”、“祭奠”关键词,便找到了中国祭奠网、天堂纪念网、忆亲网、华纪网等几十个在线祭奠网站。逝者家属可以在网站上自建一个纪念馆,祭拜的人可以选择上香、献花、点烛以及祭酒等方式来祭奠先人,还可以撰文留言。祭奠的对象包括亲人、朋友、恋人,也有烈士、名人、灾难事件等。
对于“网上祭奠”的兴起,记者在东门祭品街随机采访了15名市民,发现不同年代的人对此新潮祭奠方式看法不一。
青年一代认为,“网上祭奠”不折腾,既有创意又有深意,而且绿色环保,为清明节传统文化带来了新风气。反观老一辈则表示,“网上祭奠”虽省事,但这种方式始终是部分发起者、商家的商业行为,最后只会让严肃的悼念变味。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深圳青年一代对“网上祭奠”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当记者问道是否会选择此举为辞世的亲人祭奠时,此前称接受此举的过半受访者犹豫了。周小姐说,除非自己实在没办法实地悼念,才会选择“网上祭奠”。
“网上祭奠”的方式还有许多。随着微博的发展,福建的80后小林还建起了名为“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专门悼念微博上的逝者。小林通过网友提供的微博信息,甄选出已经辞世的微博博主,再将博主的微博信息收集起来,为他们平生写一条很温馨的微博,至今他已经以文字的方式为近430名逝者“送行”。
在小林看来,与祭奠网站两侧的商业广告相比,自己的微博不是消费死者。“逝者的微博是一份遗产。我不像是哀悼逝者,更像是在讲述生者的故事”,小林如是解释。
关联行业:汽车租赁、户外用品清明“捞金”
清明节不只有祭奠,传统的民俗文化还带动了不少和清明节有关的特色消费,其中,租车市场以及户外用品消费从“清明经济”中获益不少。
“我提前一周预定车辆,怎么就没车可租呢?”老张打算清明节租车回揭阳祭祖,熟料连找了3家租车公司都没有租到合适的车。记者致电市内部分汽车租赁公司发现,临近清明,租金在250元以下的车辆几乎全部被订走。
神州租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清明租车生意之所以如此火爆,小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是很重要的原因,而消费者租车大多想回家扫墓或就近自驾旅游。
从神州租车目前的租赁情况来看,油耗较小的家庭三厢车比较受欢迎,这种车一天的租赁价格在120元到200多元之间,适合一家三四个人乘坐,油费和租赁费用加起来,平均到每个人身上,费用也不算高。
不少市民计划清明节出游,也带火了户外用品市场。记者昨日走访茂业、天虹百货商场内户外用品店发现,徒步鞋、帐篷、双肩包等成为热销商品。
正在选购帐篷的林小姐告诉记者,她将年假和清明假期叠加,共有长达13天假期,她打算和驴友们一起去西藏游玩。该店负责人王小姐告诉记者,清明节前后,是出游的好时节,此时徒步鞋、冲锋衣、登山包、帐篷、睡袋等常规装备就开始热销,而最近几天清明节临近,户外用品销路更佳,每天都能有近20单成交,比平时多了三成。
(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观点
传统节日商业化
不是洪水猛兽!
但能否多一点内涵?
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舍身相救的介子推而设立的纪念日,几经演变,成为今天国人纪念先人的清明节。面对商家抢夺清明节日市场和清明节“商业化”趋势,也有市民担心清明节正逐渐失去本来的意义,过度商业化会让传统节日变味。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清明节是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回归,过度的商业化显然会冲淡这份感情。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节日文化内涵。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等风俗,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
那么,对于传统节日而言,商业化是否象征着洪水猛兽?专家表示,当下,包括清明、中秋、元宵、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扬,已无法避免商业行为的进入。然而,传统节日经济不应只是节日与商业的简单结合,节日营销同样需要文化的支撑,才不会过于单薄,才能有持续性。
民俗专家方炳桂解释,不论是清明节,还是中秋节和春节,市场经济参与这些节日民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当前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但不能因过度放大经济功能,而弱化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政府、企业、媒体应合力引导与传统节日伴生的“节日经济”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
(南方日报 张西陆)
发布时间:2013.04.09 06:52 来源:新华网 http://miit.ccidnet.com/art/34975/20130409/4851273_1.html
2010-03-25 12:43
2010-03-06 21:39
2010-03-03 10:34